目录

教师发展

Teacher Development

教学案例——高中生物的趣味教学

作者:蒋嘉琦 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7-04-07 11:32:00

       教书十年有余,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,就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,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多种,往往相互渗透,但不可否认的是,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头。根据学生好奇、求知欲强、思维活跃等特点,充分利用学科独具的内容特点,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,创设各种教学情境,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,使他们由被动的“要我学”转变为主动的“我要学”,以此搞活教学,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。在满足高考要求下,我始终坚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,适当的趣味、有效的活用,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,喜欢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。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。
       一、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,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,抽象的内容具体化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在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习过程,大胆跳出教材的条框,在柔美的钢琴曲中演绎了女科学家罗莎琳.富兰克林短暂而伟大的科学态度。在讲授“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”时,说起一个关于爱尔兰裔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: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曾向萧伯纳写信求爱,希望与萧伯纳生下一子,好让他同时拥有邓肯的美貌和萧伯纳的智慧,萧伯纳当即回信,只将语句稍一改动,巧妙予以拒绝。回信称:“如果孩子的容貌如我,大脑像你,那该多糟糕?”就在这样的笑声中学生对自由组合领悟神速。在讲“白化病”时,先穿插讲了一段“月亮女儿”的故事:大西洋中有个小岛,岛上住着300多位居民。他们的皮肤极白,头发几乎透明,眼睛怕光,视力极差,所以白天深居简出以避光,只有皓月当空时,才走出家门,在海滩上高歌狂舞,故被称为“月亮女儿”(白化病)。但为什么岛上的人都患这个病呢?在长时间内一直是个不解之谜,直到1927年这个迷才被解开——原来这是由于该岛长期与世隔绝,岛上居民近亲婚配,结果白化病得以蔓延。在讲《伴性遗传》时,除了教材给出的典型病例外,我以英国“皇族病趣闻”作为引言:“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。”并列出皇室族谱供学生参考,进而用所学知识逐一做出相关解释。
教学相长,通过自己甚至发动学生对素材的收集,我和学生都受益于其中。这使我们明白,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闻轶事,而这些人闻轶事往往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辉,因此,教与学不能仅仅熟知某个理论,还应该了解相关故事、生物学史及相关历史人物,这些历史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眼界,还提高我们的修养和品位。 
         二、巧妙引用诗词、俗语等,让教学充满诗情画意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在植物的向光性教学引入时,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诗句一出口,学生便如临其境;再如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这是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知识的描述;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,针对学生的易混淆点,把抵抗力稳定性比喻为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”,而把恢复力稳定性比喻为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这样一区别,学生就能轻松掌握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二):在遗传和变异板块,借用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、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和“一猪生九子,连母十个样”来引入。分析食物链时,用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虾米啃泥巴”来描述几种生物的关系,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,进而分析“大鱼,小鱼,虾米,泥巴”在食物链上各处的营养级。变式训练中通过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是否是完整的生物链的提问,进一步明确食物链的组成。  
       三、巧用实例和数据,促进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,追求理论联系实际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在讲体液调节CO2一例是,我提到人工呼吸的具体操作和原理的联系,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。在讲无氧呼吸时,可让学生品尝自制泡菜、果酒开始,也可与现在流行的“有氧运动”作对比。在环保板块,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如“赤潮”、“水华”、“入侵物种”等,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如“农药残留”、“转基因食品”等是指的什么,这些现象因何而引起,又该如何防治等等,在时间充裕情况下,开设小专题讲座,并且由学生分工收集讨论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二):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“猪心”、“猪肾”等,渴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又如,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“生物导弹”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。利用该DNA的特异性可以做亲子鉴定,还可以给罪犯定罪。目前,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。研究人员从病人身上取出DNA,在试验室进行改造后,再在实验室内培养,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,以治疗癌症。这一系列的前沿科学,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和美好的憧憬。
       在生物教学中,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热情至关重要,这样,学生不仅有兴趣听,而且学得轻松。 
       四、巧用一切有实效的教具,如实物、实验、多媒体等形式辅助教学,加强教学的直观性,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,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,增添教学的趣味性,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不易理解的、难以表达的抽象内容展现出来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高一上期,为了理解好酶的特性,如何降低活化能这一抽象的概念时,我利用一个形象生动的 Flash课件,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认知水平下攻克这一难点。在讲授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《细胞增殖》时,同样借助Flash课件的展示,再配合课本插图,把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向学生展示,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细胞分裂的连贯的、动态的变化过程,使教学更加直观、生动,加深印象,增强记忆,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       案例(二):在讲授必修三生物第一章《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》中的“内环境”知识时,教师可采用边讲边画板画的方法,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先画出组织细胞、血管、淋巴管和组织液等;然后按照组织液和淋巴形成的顺序讲解,边讲边总结组织液、血浆和淋巴三者的成分差别和组织液、淋巴的形成过程。这样讲授,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,而且可提高理性认识,促进学生注意力、观察力、思维力的发展。 
       以上教学中的趣味案例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,它调动学生的视觉、听觉、感受功能等,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,恰当使用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作为教师,勇于实践,敢于创新,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,找准最佳的切入点,并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、练习等,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,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,营造一种紧张活泼、和谐生动、有张有弛的理想氛围,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,从而不断地增强教学效果,培育出高素质的生物人才。

教学案例——高中生物的趣味教学

作者:蒋嘉琦 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7-04-07 11:32:00

       教书十年有余,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,就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,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多种,往往相互渗透,但不可否认的是,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头。根据学生好奇、求知欲强、思维活跃等特点,充分利用学科独具的内容特点,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,创设各种教学情境,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,使他们由被动的“要我学”转变为主动的“我要学”,以此搞活教学,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。在满足高考要求下,我始终坚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,适当的趣味、有效的活用,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,喜欢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。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。
       一、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,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,抽象的内容具体化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在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习过程,大胆跳出教材的条框,在柔美的钢琴曲中演绎了女科学家罗莎琳.富兰克林短暂而伟大的科学态度。在讲授“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”时,说起一个关于爱尔兰裔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: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曾向萧伯纳写信求爱,希望与萧伯纳生下一子,好让他同时拥有邓肯的美貌和萧伯纳的智慧,萧伯纳当即回信,只将语句稍一改动,巧妙予以拒绝。回信称:“如果孩子的容貌如我,大脑像你,那该多糟糕?”就在这样的笑声中学生对自由组合领悟神速。在讲“白化病”时,先穿插讲了一段“月亮女儿”的故事:大西洋中有个小岛,岛上住着300多位居民。他们的皮肤极白,头发几乎透明,眼睛怕光,视力极差,所以白天深居简出以避光,只有皓月当空时,才走出家门,在海滩上高歌狂舞,故被称为“月亮女儿”(白化病)。但为什么岛上的人都患这个病呢?在长时间内一直是个不解之谜,直到1927年这个迷才被解开——原来这是由于该岛长期与世隔绝,岛上居民近亲婚配,结果白化病得以蔓延。在讲《伴性遗传》时,除了教材给出的典型病例外,我以英国“皇族病趣闻”作为引言:“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。”并列出皇室族谱供学生参考,进而用所学知识逐一做出相关解释。
教学相长,通过自己甚至发动学生对素材的收集,我和学生都受益于其中。这使我们明白,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闻轶事,而这些人闻轶事往往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辉,因此,教与学不能仅仅熟知某个理论,还应该了解相关故事、生物学史及相关历史人物,这些历史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眼界,还提高我们的修养和品位。 
         二、巧妙引用诗词、俗语等,让教学充满诗情画意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在植物的向光性教学引入时,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诗句一出口,学生便如临其境;再如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这是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知识的描述;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,针对学生的易混淆点,把抵抗力稳定性比喻为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”,而把恢复力稳定性比喻为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这样一区别,学生就能轻松掌握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二):在遗传和变异板块,借用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、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和“一猪生九子,连母十个样”来引入。分析食物链时,用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虾米啃泥巴”来描述几种生物的关系,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,进而分析“大鱼,小鱼,虾米,泥巴”在食物链上各处的营养级。变式训练中通过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是否是完整的生物链的提问,进一步明确食物链的组成。  
       三、巧用实例和数据,促进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,追求理论联系实际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在讲体液调节CO2一例是,我提到人工呼吸的具体操作和原理的联系,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。在讲无氧呼吸时,可让学生品尝自制泡菜、果酒开始,也可与现在流行的“有氧运动”作对比。在环保板块,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如“赤潮”、“水华”、“入侵物种”等,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如“农药残留”、“转基因食品”等是指的什么,这些现象因何而引起,又该如何防治等等,在时间充裕情况下,开设小专题讲座,并且由学生分工收集讨论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二):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“猪心”、“猪肾”等,渴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又如,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“生物导弹”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。利用该DNA的特异性可以做亲子鉴定,还可以给罪犯定罪。目前,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。研究人员从病人身上取出DNA,在试验室进行改造后,再在实验室内培养,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,以治疗癌症。这一系列的前沿科学,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和美好的憧憬。
       在生物教学中,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热情至关重要,这样,学生不仅有兴趣听,而且学得轻松。 
       四、巧用一切有实效的教具,如实物、实验、多媒体等形式辅助教学,加强教学的直观性,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,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,增添教学的趣味性,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不易理解的、难以表达的抽象内容展现出来。 
       案例(一):高一上期,为了理解好酶的特性,如何降低活化能这一抽象的概念时,我利用一个形象生动的 Flash课件,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认知水平下攻克这一难点。在讲授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《细胞增殖》时,同样借助Flash课件的展示,再配合课本插图,把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向学生展示,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细胞分裂的连贯的、动态的变化过程,使教学更加直观、生动,加深印象,增强记忆,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       案例(二):在讲授必修三生物第一章《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》中的“内环境”知识时,教师可采用边讲边画板画的方法,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先画出组织细胞、血管、淋巴管和组织液等;然后按照组织液和淋巴形成的顺序讲解,边讲边总结组织液、血浆和淋巴三者的成分差别和组织液、淋巴的形成过程。这样讲授,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,而且可提高理性认识,促进学生注意力、观察力、思维力的发展。 
       以上教学中的趣味案例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,它调动学生的视觉、听觉、感受功能等,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,恰当使用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作为教师,勇于实践,敢于创新,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,找准最佳的切入点,并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、练习等,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,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,营造一种紧张活泼、和谐生动、有张有弛的理想氛围,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,从而不断地增强教学效果,培育出高素质的生物人才。
2534

//共计出国人数

26

//推荐海外学校数量

9

//涉及国家数量

134

//常青藤名校输送数量

2534

//共计出国人数

26

//推荐海外学校数量

9

//涉及国家数量

134

//常青藤名校输送数量

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(原通锦中学校) Copyright 2009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 通锦网络版权所有

蜀ICP备16024907号

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(原通锦中学校) Copyright 2009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 通锦网络版权所有

蜀ICP备16024907号